-
2021-07-21 生命学院隋森芳院士课题组发文报道人源NPC1L1介导细胞胆固醇吸收的分子机制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血液中的胆固醇(Cholesterol)水平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食物中的胆固醇主要是通过位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中的Niemann... 查看详情→
-
2021-07-21 方显杨课题组揭示葡萄球菌Bap蛋白经由相变形成功能性淀粉样纤维及介导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 近年来,由多重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院内感染已对全人类的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全球每年有近100万人死于无法用传统抗生素治疗的细菌感染,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造成的死亡病例远超过由艾滋病和肺结核引... 查看详情→
-
2021-07-08 生命科学学院陈柱成课题组阐释染色质重塑蛋白ALC1自抑制以及被核小体调控的机理 近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柱成教授课题组解析了ALC1(amplification in liver cancer1,又名CHD1L:chromodomain helicase/ATPase DNA binding protein 1-like)自抑制状态下的晶体结构,以及ALC1-核小体复合物的冷... 查看详情→
-
2021-04-24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柴继杰课题组与合作者在《自然》发文首次揭示动物先天免疫受体NLRP1抑制的分子机制 生物在与病原微生物长期竞争中进化出了复杂完善的免疫系统,其功能可进一步分为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部分。先天性免疫系统是宿主防御感染机制中一种普遍而古老的形式,它对于病原体的感知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胚系基... 查看详情→
-
2021-04-24 生命学院姚骏课题组发现突触囊泡停泊初始态发生的过程及其分子机制 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是大脑最基础的生理活动,当动作电位到达突触时,突触小泡在毫秒级的时间内释放神经递质,从而使动作电位快速跨突触传递,这一过程受到特定蛋白质机器的精密调控。突触小泡与质膜的融合可分为停... 查看详情→
-
2021-04-23 生命学院薛毅课题组在化学位移预测与RNA瞬态二级结构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化学位移是核磁共振(NMR)中最重要的物理观测量。它的数据获取相当方便,测量的精确度和可重复性都很高,而且对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成为获取大分子的结构和动态信息的重要数据来源。几十年来,如何... 查看详情→